【觀點】旺旺營銷火了!晉升“網紅品牌”的營銷打法
發布日期: 2019-10-17??來源: szzxyx.com
提起國貨品牌,很多人的固有認知都是“老、土”的形象。但是,有些老品牌卻順應品牌年輕化的發展趨勢,重新煥發了年輕的活力。
不得不提到的,就是旺旺。
從“搞大了”的雪餅到與自然堂的聯名款雪餅氣墊,從國潮服裝到與新茶飲品牌奈雪的聯名款奶茶,從旺仔調料、旺旺家居到56個民族罐,旺旺成為了新潮品牌的代表。
“搞大了”的雪餅,讓旺旺初次嘗到了新營銷的甜頭
在很多人看來,旺旺的品牌形象之所以比較陳舊,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,其營銷過分依賴于電視媒體和沙雕廣告。
說得直白點,就是靠“吃老本”!
不過,從2017年雙十一開始,旺旺推出“搞大了”的系列產品,試圖通過好玩、有趣的產品拉近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。
產品風格是這樣的
在此之前,旺旺在微博推出了“8L裝”的旺仔牛奶。讓人沒想到的是,兩個月后往往真的上架了該款產品。
可以說博得了眾多的眼球!
不過,旺旺真正走紅成為現象級爆品,還是要歸功于翻拍的那支經典廣告,三年級六班的李子明同學變成了李子明老師,勾起了無數80后、90后消費者的童年回憶。
依舊是沙雕的劇情,依舊是魔性的聲音,依舊是真人本色出演!
根據官方數據顯示,受益于良好的宣傳效果,雙十一期間plus禮盒在天貓的售賣速度達到了7盒每秒,補了三次貨仍然供不應求。
這對于品牌老化的旺旺來說,無疑看到了新消費者、新營銷方式帶來的巨大購買力。至此,旺旺的廣告越來越潮。
跨界服裝、美妝領域,天貓新潮為旺旺增添更多時尚元素
旺仔跨界服裝領域,其實源于一場“誤會”。
早在去年6月,旺仔官方微博轉發了一篇由網友PS過的圖片。在這些圖片里,印有旺仔頭像的服裝受到了廣大網友的一致好評。
就當大家認為這只是旺仔的一次營銷宣傳時,讓人沒想到的是,在三個月過后,旺仔表示與服裝品牌TYAKASHA(塔卡沙)的聯名衛衣,將在天貓國潮行動中正式上線。
一舉賺足了眼球!
通過此次跨界行動,旺旺不僅賺得了輿論尤其是自媒體的廣泛關注,而且還借著天貓國潮行動,狠狠的蹭了一波流量,讓更多的消費者重新認識審視旺仔品牌。
而且,在與塔卡沙這樣的潮流品牌合作中,除了降低了進入潮牌領域的門檻之外,還憑借原有品牌的背書,獲得了潮牌服裝的入場券。
再說旺旺跨界美妝。
去年10月12日,在天貓雙十一美妝洗護品預售選品會上,自然堂聯名旺旺雪餅跨界推出旺旺“雪餅氣墊”和“雪域百合補水膜面”,將兩個完全不相關的品牌聯系到了一起。
眾多女生都驚呼:萌化了!
不僅包裝盒是旺旺超萌的表情,而且用作美白的氣墊粉也長得跟雪餅的一樣,給人一種想咬一口的沖動。
在顏值即正義的消費環境下,旺旺收獲了一大批粉絲的追捧!
從旺旺調料、旺旺家具到56個民族罐,品牌營銷超凡脫俗
旺旺一旦在“土味營銷”上邁開了腳步,就很難再停下來。
今年4月1日,繼去年愚人節推出“洗面奶”、“牙膏”之后,這次旺旺宣布推出調料和家具。
著實又讓人大吃一驚!
牛奶煉乳、黑白配巧克力醬、辣椒粉、仙貝粉、雪餅糖霜……
該條微博發出后,不僅創造了旺仔俱樂部轉載新高,還演繹出了各式各樣的段子:
“仙貝粉??!小時候的夢想就是只舔仙貝粉不吃仙貝。”
緊隨其后,旺仔又發布了一系列看起來就有食欲的家具產品。比如,旺旺小饅頭沙發;比如,旺旺雪餅臺燈;比如,懶人沙發!
據透露,這些系列產品全部采用可食材料制作,不僅好看而且可能真的“味道也不錯”。
而之所以選擇愚人節這一天發布,在我看來其實有兩個目的:
首先,通過愚人節做用戶測試,洞悉用戶的品味和消費偏好,同時為品牌制造熱度和話題,以免被消費者遺忘;
其次,由于是愚人節,即便旺旺日后不推出相應產品,也不會招致消費者的反感;而萬一真的推出相應的產品,則算是給消費者制造了額外的驚喜。
不管從哪個角度說,這都是一筆穩賺不賠的買賣!
一個月后,旺旺聯合天貓“國潮來了”,推出了一套富有民族特色的56個民族罐,掀起了一股“最炫民族風”。
不得不說,旺旺不僅善于蹭熱度,而且還能夠制造出話題。既保留了品牌應有的經典形象,又不失潮和酷的特點。
豈能不火?
旺旺聯名奈雪的茶,讓品牌、產品“雙效合一”
5月29日,旺旺趕在兒童節前,聯合奈雪的茶推出了四款新品:旺仔寶藏茶、旺仔QQ芝士杯、芋圓芝士杯和珠珠芝士杯。
消息一經傳出,立刻獲得了年輕消費者的爭相追捧!
根據旺旺的介紹,在與塔卡沙服裝跨界合作后,旺旺就又開始策劃大眾所需的“衣食住行”中的“食”,因而才有了此次「旺旺&奶茶」的跨界創意。
不過,效果卻相當不錯!
從產品上說,旺仔特濃牛奶調制成的奶茶,QQ漿爆夾心軟糖制成的芝士杯,能夠與奈雪茶形成互補,打造出差異化的特色;
從品牌上說,奈雪的茶與旺旺聯名,可以幫助奈雪摘掉同質化的標簽,讓旺旺獲得更多年輕消費者的關注。
直線管理咨詢的營銷顧問認為:跨界營銷之所以屢試不爽,主要是能夠讓兩個品牌實現互補,繼而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,無論在內容端還是品牌端,都能夠實現“1+1>2”的效果。